基地动态
基地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基地动态

【讲座举办】CBD 与UNCLOS 视角下的公海生物多样性保护研讨会

[ 发布时间]: 2019-07-18 [ 来源]: [ 阅读]:27870次

CBD 与UNCLOS 视角下的公海生物多样性保护研讨会上周在上海举办

2019年7月9日,由上海交通大学极地与深海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与创绿研究院联合举办的“CBD 与UNCLOS视角下的公海生物多样性保护研讨会”在上海圆满落幕。

本次研讨会聚焦于国家管辖外海域生物多样性(BBNJ)国际谈判和即将在我国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CBD)大会相关的海洋保护议题,邀请了国际海洋法、生物多样性保护、深海与极地专家,从国际关键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划区管理工具、海洋遗传资源、中国在公海保护中的角色等四个方面,分享了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国际最新进程,50多位国内外学者、学生和相关领域工作者参与了本次研讨会。

上午的会议中,创绿研究院主任白韫雯对研讨会进行了背景介绍。她指出,海洋保护已逐步成为国际关注的环境热点议题,2020年更是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年,CBD将回顾十年保护目标和制定新的目标、BBNJ谈判进程也将进入关键节点。随后,各位专家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阿拉善SEE基金会理事张立介绍了UN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下一次CBD大会等海洋保护的历史性机遇以及中国的重要作用,并指出目前海洋保护的进程远远落后于陆地保护,应该为“无主之蓝”建立全球共同责任机制。上海交大极地与深海研究中心主任薛桂芳详细介绍了国际海洋法框架下BBNJ法律文书的前世今生与讨论热点议题。杜克大学尼古拉斯环境学院海洋科学与保护系教授Patrick Halpin、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贵华系统综合地分析了当下国际上不同类型的划区管理工具。创绿研究院海洋项目研究员陈冀俍从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CAMLR)的视角,通过介绍在《南极条约》体系之下大型海洋保护区的管理,讨论了BBNJ划区管理工具中的关键问题。国际环境法律师Duncan Currie基于对BBNJ最新文本的解读, 从NGO的角度为国际规则制定带来新的思考。

下午,上海交大蹇华哗老师分享了肖湘教授带领的深海微生物研究团队在深海微生物多样性及其成因方面的研究成果。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薛达元根据20多年参与CBD文书起草、谈判和履约的工作经历,分享了遗传资源获取和惠益分享的观察总结。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讲师吕琪针对遗传资源获取分享的权利和规则,给出了学理性和法理性的分析。浙江大学王佳艺探讨了大陆架制度与遗传资源管理的潜在冲突和可能的协调途径。厦门大学南海研究院教授施余兵就BBNJ国际文书谈判中的主要议题对中国政府的主要立场作了个人解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比较政治与共同政策所所长于宏源从国际气候谈判和气候治理的角度,介绍了通过治理实践和效果提升谈判主导的新模式。

就一天的研讨会内容,薛桂芳教授给出四点观察:

一、公海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必要性已经达成共识。如何进一步减少矛盾,克服困难是下一步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如何借鉴现有的实践、避免已有的失误,是BBNJ谈判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公海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需要不同机构相互协调,BBNJ“查漏补缺”是改变现状、达到我们目标的再平衡的过程,协调机制是一个重要方面。

四、科学研究与法律制定需互动与共进。BBNJ领域,更多地体现这样的互动和共进,关键点是共进,强调科学的支撑,使法律真正有针对性,获得生命力,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

主办方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极地与深海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极地与深海发展战略研究中心(Centre for Polar and Deep Ocean Development,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以下简称“研究中心”)基于校内涉海相关院系的研究平台及优势学科整合而成,于2013年6月设立,以极地与深海大洋等相关问题的研究为特色,着力打造集海洋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航运技术与管理、海洋工程与技术等多学科结合的综合性学术研究与政策咨询机构。

研究中心立足于船舶设计、海洋与工程等学科,全面发展海洋科学与技术相关学科,致力于打造海洋航运与海洋产业研究、海洋安全与国际关系研究、海洋科技历史与文化研究、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等主要平台,为拓展国家海洋权益、国家极地和深海相关法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推动国家海洋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建言献策。研究中心充分借鉴国际涉海学科及研究机构的资源,与国内外多家涉海机构、科研单位形成密切的合作关系,就前沿问题及涉海相关议题举办各类研讨会,在学术领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创绿研究院

创绿研究院是一个扎根本土、放眼全球的环境公益机构。我们致力于全球视野下的分析和研究,促进利益相关者的跨界对话与参与,推动气候与环境友好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助力中国向着可持续的、公平的、富有气候韧性的方向转型,降低全球生态足迹。

感谢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德国)北京代表处对本次研讨会的支持!


版权所有:上海交通大学海洋法治研究中心、极地与深海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     电话/传真:021-34207499    邮编:200240
          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954号    电话:021-62933947   邮编:200030

访问统计:59080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