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动态
时事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时事动态

合作之笔谱写共赢篇章:我国与东盟国家低敏感海洋领域国际合作综述

[ 发布时间]: 2016-04-28 [ 来源]: [ 阅读]:946次

(原文载于《中国海洋报》第1776期第A4版。)

中国和东盟国家山水相连、血脉相亲,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对共同开发利用海洋、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地区合作与发展有着共同的愿望。长期以来,我国始终坚持“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周边外交方针政策,秉承“亲、诚、惠、容”的合作理念,积极开展与包括东盟国家在内的南海及其周边国家海洋领域国际合作,携手共建和平、合作、和谐之海。

作为中国海洋事务的管理部门,近年来,国家海洋局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与东盟国家共同推动海洋合作,携手应对相关挑战。2012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海洋局颁布《南海及其周边海洋国际合作框架计划(2011~2015)》(以下简称《框架计划》),国家海洋局与东盟国家相关海洋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海洋合作伙伴关系,以增进互信、互利共赢为原则,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用合作的画笔绘就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低敏感海洋领域实现共赢的新篇章。

中印尼海洋与气候中心树典范

说起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低敏感海洋领域的合作,不能不提的国家就是印度尼西亚。2007年至今,双方用了近10年时间,为南海及其周边国家间开展海洋领域的互利合作树立了成功典范。而这其中,又以建立中国—印尼海洋与气候联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印尼中心)最具代表性。

2010年5月14日,印尼雅加达,中印尼中心揭牌运行,成为我国海洋领域在海外建立的首个联合研究中心。

从2009年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和印尼海洋与渔业研究开发局签署协议,决定共建中印尼中心,到正式揭牌运行,双方“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个脚印,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将设想变为现实。

但直到揭牌的那一刻,身处现场的中印尼中心副主任、海洋一所研究员张学雷(时任中印尼中心总务部长)的心里多少还是存在着一些担忧。“在这之前,我国海洋领域还没有在海外成立合作研究中心的先例,也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的支持和保障,而且受一些历史事件影响,双方对中心能否运行下去也有疑问。”说起当初中心成立时的想法,张学雷对记者说,“因此一开始,中心是按照所际间合作的模式筹建和运行,当然实际工作中双方海洋主管部门都给予了指导和支持。”

中印尼双方的担忧并没有持续太久。2012年3月23日,中国国家海洋局和印尼海洋与渔业部签署了《中国国家海洋局与印尼海洋与渔业部关于发展中国—印尼海洋与气候联合研究中心的安排》,将中印尼中心提升为国家级中心,标志着中印尼海洋合作迈上了新台阶。

“国家级中心的确立,既表明了双方政府对中心成立以来工作的高度认可,也预示着今后合作领域扩展,资助力度同时得到了加强。”张学雷说,双方开展合作的信心由此得到进一步增强。

此后,中印尼研究中心的运行愈加顺畅,开展的合作项目逐渐增多,印尼政府更加重视和支持。“从筹备、成立,到运行、升级,印尼方面对中心给予了积极支持。作为一个设在印尼境内的合作机构,如果没有当地政府的支持,不可能走到今天,取得这么多成果。”张学雷说。

据中印尼中心总务部长、海洋一所副研究员刘升发介绍,从改善工作条件、进行监测站建设,到派遣人员协助中方工作,印尼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尽力保障中印尼中心的正常运行,并主动帮助中方人员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 “我们每次去印尼工作,由于语言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便,印尼方人员都会主动到机场接送,帮助我们办理公寓的水电等物业事宜,非常友好。”谈及与印尼方人员的接触经历,刘升发如是说。

支持源自互惠,合作成就共赢。在张学雷看来,中印尼中心的运行,对印尼方面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在海洋调查、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更是有力地提高了印尼海洋科技发展的水平和海洋工作者的能力素质。“中印尼中心运行之初,刚刚成立的印尼海洋与渔业部还没有多少像样的业务化海洋学观测设备。”张学雷说。

那时候,中方科研人员的到来以及随之带来的诸多先进设备,受到了印尼科研人员的热情欢迎。

长期与中方合作的印尼海洋与海岸带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雷纳·阿里耶夫·托拉对记者表示,以前中印尼科研人员之间的合作都是单独、零散地进行。自中印尼中心运行之后,双方之间的合作项目都是统筹安排,相比以往更趋机制化、系统化。对于印尼海洋科技水平的提高,无疑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聚沙成塔非一日,聚水成涓缓缓来。中印尼中心的顺利运行,带动了中印尼海洋领域国际合作的全面开展。据统计,自2007年中印尼签署《中国国家海洋局与印尼海洋与渔业部海洋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以来,双方建立了双边合作联委会和研讨会机制,迄今已成功召开了两届联委会会议和8届研讨会,开展了海洋与气候变化观测研究、海洋和海岸带环境保护、海洋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一系列双边和多边海洋科技合作项目,实施了40余次海上联合科考活动。共同建设了巴东海洋联合观测站,为150余名印尼青年学生、科学家提供了业务和技术培训机会。该观测站是中国在海外的第一个海洋联合观测站。

中泰联合实验室促合作

中印尼中心等海洋合作平台的成功建立与运行,也带动了我国与其他东盟国家低敏感海洋领域合作的顺利开展。搭平台、促合作、谋共赢,中国与东盟国家海洋合作驶入发展的快车道。中泰气候与海洋生态联合实验室(以下简称“中泰联合实验室”)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得以成立。

2008年9月26日,泰国自然资源与环境部代表团访问国家海洋局,在北京签署了《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与泰国普吉海洋生物中心的合作备忘录》,中泰两国海洋领域合作由此开端。此后,建立双方海洋合作平台,成为双方政府和科学家致力于实现的重要目标。

2013年6月6日,这一愿景得以最终实现。这一天,在泰国普吉,我国与泰国在海洋领域的第一个联合研究实体——中泰气候与海洋生态系统联合实验室正式挂牌启用,标志着中泰海洋合作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

在揭牌现场,中泰联合实验室主任、海洋一所研究员于卫东心情非常激动,他说:“这是中泰双方海洋合作实现的一个重要突破,我们都非常期待在这个合作平台上做出更多学科交叉的新成果。”

近几年,于卫东每年至少有4个月都要待在泰国。最近,他又参加了中泰双方开展的安达曼海内波对珊瑚礁生态系统影响联合调查航次。

据于卫东介绍,中泰联合实验室所开展的合作项目,对于泰方来说具有诸多实质性的帮助,受到了泰方的热情欢迎和积极支持。

以泰国湾海岸带脆弱性合作研究为例,这一研究为泰国海岸带减灾防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提高了该国抵御灾害的能力。“在泰国湾,由于受到海水侵蚀,沙滩后退现象非常严重,泰方一直在寻求积极有效的减缓和应对办法。因而,双方联合开展的这一项目得到泰方的高度重视,他们认为合作是很有必要的。”于卫东说。

此外,于卫东等人所开展的安达曼海珊瑚礁白化现象研究项目对泰方也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在泰国,旅游业是支柱产业,珊瑚礁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但目前,由于受到持续性的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泰国安达曼海海水温度升高,当地的珊瑚礁面临较高的白化风险。

于卫东等人通过研究厄尔尼诺影响安达曼海温度异常的机理,用于提高对珊瑚礁白化的预警能力。“我们一直与泰方相关部门保持密切沟通,希望能够帮助他们采取措施加以应对。”于卫东说。

随着中泰在海洋领域合作的深入拓展,也影响了许多泰国年轻人走进海洋研究领域。今年25岁的泰国留学生宝金目前正在中国同济大学攻读海洋地质学硕士研究生学位。3年前,通过中国政府海洋奖学金项目,刚刚毕业于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海洋科学专业的他选择到中国深造。

“同济大学的学习条件和氛围都非常好,我在这里学到了很多海洋地质方面的知识,就连制作和分析样本、使用研究仪器这样的基本操作,都让我受益匪浅。”宝金说。

2017年,宝金将从同济大学毕业,届时是回国还是留在中国未确定。但能确定的是,他将继续致力于海洋地质学研究,“期望能够为中泰海洋领域科研合作贡献力量”。

得益于中泰联合实验室项目的有效开展,中泰海洋领域合作进入稳定发展时期。据统计,截至目前,双方共组织召开了7届中泰海洋科技合作研讨会、5届中泰联合实验室管委会、4届联委会会议,成功实施了海洋观测与气候变化研究、热带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海洋濒危动物保护等多个合作项目。双方已建立起完备的长期合作机制,为未来的全面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框架计划》谋共赢

中印尼、中泰、中马、中柬、中越……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低敏感海洋领域一系列合作项目的开展以及合作平台的构建,使得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南海及其周边海洋国家的广泛共识。举办博鳌亚洲论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分论坛、中国—东盟国家海洋科研与环保研讨会、东盟地区论坛,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联合工作组机制,实施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支持的项目、东亚海地区环境管理伙伴计划,以及推动包括南中国海海啸咨询中心在内的地区多边合作项目实施……在中国与东盟国家(10+1)框架下,一系列合作机制的陆续建立和持续运转,也使得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低敏感海洋领域区域合作程度不断加深,合作范围逐步拓展。

国家海洋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陈越对记者表示,《框架计划》实施5年来,中国与南海及其周边国家在低敏感海洋领域国际合作取得了诸多务实的成果:

一是海洋议题越来越多地纳入领导人互访与对话机制,在习近平、李克强等领导人的见证下,我国与南海、印度洋和南太平洋周边15国签署了19份政府间海洋领域合作文件和17份所际间海洋合作文件,建成3个海外合作平台,建立了广泛的海洋合作伙伴关系,维护了周边稳定,增强了政治互信。

二是通过双边联委会、管委会和研讨会等多层面合作机制,依托区域国际组织及有关国际计划,牵头组织发起并实施了30多个合作项目,向印尼、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提供了4个海洋观测站的仪器设备和共享我国自主创制的海浪-环流耦合环境预报系统。上述合作得到了周边国家的积极响应,也有利提升了上述国家的海洋科研能力和观测预报水平。

三是通过实施中国政府海洋奖学金计划,共资助了27个发展中国家(地区)的71名学生在华攻读涉海专业的硕士或博士学位,为周边国家培养了一批海洋科技与管理人才。

四是积极申请和利用中国—印尼海上合作基金和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先后开展了中印尼海洋与气候联合研究中心及观测站建设、东南亚海洋环境预报及减灾系统、东南亚海洋濒危物种研究、北部湾海洋与海岛环境管理等项目,为南海及周边国家提供海洋环境预报公益服务,有力地促进了当地买社会经济发展。

2016年,《框架计划》第一个5年已经到期,陈越表示,接下来国家海洋局将进一步加强与相关国家涉海官、产、学等各部门对话与沟通,建立全方位、多学科、宽领域的海洋合作伙伴关系,推动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东亚海洋合作平台以及中印尼、中泰、马等海洋领域海外合作平台建设,制订并推动实施《南海及其周边海洋国际合作框架计划(2016~2020)》,共同规划合作项目,推进务实海上合作。

其中,在推动落实“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打造与周边国家海上合作平台方面,李克强总理在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上曾提出建立“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和“东亚海洋合作平台”的合作倡议。根据中央统一部署,国家海洋局与福建省、山东省政府共同建设上述“中心”和“平台”。

陈越表示,目前央地双方正在紧密配合,相互协调,已分别成立了筹建工作机制,着手拟定了“中心”和“平台”的建设和发展规划,筹划和实施一批早期收获项目。“我们将发挥福建、山东两省的区位和资源优势,结合周边国家的实际需求,找准共同利益的契合点,精确定位共同感兴趣的合作领域,深化海洋合作,提供优质的海洋公共服务产品,密切海洋文化和人文交流,帮助周边国家提升经济,改善民生。”陈越说。


版权所有:上海交通大学海洋法治研究中心、极地与深海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     电话/传真:021-34207499    邮编:200240
          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954号    电话:021-62933947   邮编:200030

访问统计:59211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