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会议

上海论坛上海交大分论坛:“冰融相见”——北极生态保护中的亚洲角色

[ 发布时间]: 2016-02-29 [ 来源]: [ 阅读]:5528次

2015年5月23日—25日,在上海论坛召开十周年之际,复旦发展研究院、复旦大学中国金融家俱乐部、复旦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在复旦大学联合举办了为期三天的上海论坛活动。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和复旦大学是上海论坛的主要资助方。

 

上海交通大学极地与深海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承办本届上海论坛的环境分论坛,该分论坛主题为“冰融相见”——北极生态保护中的亚洲角色。应邀出席本次分论坛的主要是一批当前在国际和国内研究北极环保政策与法律问题有影响的中青年学者。来自土耳其、韩国、俄罗斯、中国等国的学者共约30人对北极环保事务进行了深入的研讨。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极地与深海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环境资源法研究所所长王曦教授主持。

土耳其著名资深海洋法和环境法学者、伊斯坦布尔技术大学Nilufer Oral教授的演讲稿主要表达了土耳其对北极环保事务的观点。(Nilufer Oral临时因故缺席,授权上海交通大学极地与深海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陈奕彤代为宣讲。)她说,土耳其实际上是个海洋国家,现代航运发达,排名第26位。土耳其国家科学委员会重视北极问题。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技术大学“极地研究中心”成立,标志着土耳其研究和制定北极国家政策走出第一步。许多非政府组织和也开始重视南北极的科研活动。由于北极海洋环境极为脆弱,不难预测国际航运对其敏感、独特环境的影响。土耳其虽然不是北极国家,但对北极环保和其他事务有浓厚的兴趣,重视Polar Code的制定。土耳其采取与北极理事会一致的立场,正在积极推进成为北极理事会成员。

中国海洋大学的孙凯副教授演讲的主题是北极治理与中国的参与。他提出,北极地区的急剧变化导致国际社会“重新发现北极”,这对传统的北极治理提出了挑战。当前北极治理主要特点是治理领域的“低政治性”,治理方式的“软法性”,以及治理机制的“分散性”。北极问题的治理需要域外国家包括中国的参与。中国应当通过多渠道参与北极事务,促进北极地区的有效治理。中国可在气候变化、航运、资源开发和科研等方面参与北极事务。北极国家也欢迎中国的参与。中国对北极事务的参与应坚持补充性原则。

韩国海洋研究所(韩国海洋政策国家智库)Nam Jungho博士的演讲主题是“可持续的北极海洋环境——韩国所面临的挑战”。他提出,北冰洋存在许多海洋环境问题。生态系统具有不确定性,人类活动导致生态变化,其结果是无法预测的。另一方面,虽然北极地区冰层融化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风险”,但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和利益。北极问题既给韩国带来了挑战,也产生了机遇。他还论述了“不确定性”与“隐蔽的联系”的概念。韩国是北极理事会的观察员,对北极事务保持高度的关注。

 

中国海洋大学白佳玉副教授主要探讨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路径。她认为,非北极国家可以通过他们的参与在多层次机制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例如,气候、环境和治理、渔业治理和科学研究、数据共享方面,非北极国家已经做出了一些贡献,对北极治理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中国可以作为一个北极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更好地参与北极地区环保事务的合作。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程保志博士主要讲述北极治理的全球化与亚洲国家的合作问题。他指出,冷战结束、气候变暖、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四个因素驱动北极治理的全球化。北极治理活动的参与者众多,主要有北极国际组织A8A5,六个当地的组织,北极议会、非北极国家、地区性的组织以及联合国机构和相关组织等。北极问题给亚洲国家带来了诸多挑战。亚洲国家通过国际合作建立互信基础,为北极活动提供资源、资本和基础设施建设。他对我国的北极政策提出了见解。

在问答和总结环节,现场听众与各位演讲人展开了热烈地交流。同济大学潘敏副教授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她建议中国学者的研究应侧重于北极如何需要亚洲国家,或者北极的环境变化对亚洲国家的一些影响。比如北极国家如何需要亚洲的市场,学界不仅应研究中国会怎样,也要研究北极如何需要中国,要研究更为细节的东西。澎湃新闻社的记者对各位演讲人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面对北极国家的一些可能存在的抵制心态,亚洲国家应该怎么做?”对此,韩国海洋研究所的Nam Jungho博士做出了积极的回应,他回答道,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是北极圈国家和非北极圈国家之间需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亚洲国家对参与北极活动的参与,首先要全面和深入了解国际海洋法的规定,例如包括海域主权归属等问题的法律规定。俄罗斯领事馆官员向中国学者提出,“如果中国将来制定北极政策白皮书,该白皮书主要的关键点是什么?谁会是这样一个白皮书的发起者?”王曦教授对该问题做了回答,他指出,非北极圈国家希望参与北极事务,这是由气候变化、经济全球化、经济发展、北极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和科学研究等问题决定的。他们希望跟北极圈国家在这些问题上合作。中国的北极政策的基本立场一定是“和平、合作、共赢”。和平发展和合作共赢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它也是中国北极政策的核心。

由于意犹未尽,分论坛结束后,与会的主要代表转至咖啡厅围绕会议主题继续讨论了一个多小时的讨论和交流。大家一致同意加强关于北极问题和北冰洋的国际法研究,并约定保持联系,加强合作。

本次分论坛由复旦大学全程录像。上海交通大学极地与深海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陈奕彤担任分论坛的联络人。

图/金梦  文/王曦 金梦

版权所有:上海交通大学海洋法治研究中心、极地与深海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     电话/传真:021-34207499    邮编:200240
          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954号    电话:021-62933947   邮编:200030

访问统计:591850人